Kubernetes系列文 - 基礎元件介紹 (一)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聊到
- Kubernetes 基本介紹
- Application 運行的歷史
- Worker Node 與 Master Node 介紹
Kubernetes 基本介紹
Kubernetes 又稱 K8S (因為 K 與 S 之間有 8 個字母),是 Google 於 2014 年首次公開發佈,並於 2015 年發布正式版的一套開源軟體。Kubernetes 是一套能夠進行自動化部署、擴展與容器管理等的系統。
簡單來說開發者只需要撰寫 yaml,Kubernetes 就會幫助我們把 Application 部署到不同的機器上,並根據機器狀態和 Pod 狀態隨時進行調節,讓工程師可以省去麻煩的人工部署與維運。
如果還不懂什麼是 Pod 的話,可以先把 Pod 想像成 Container 或是 Application
Kubernetes 到底能幫忙什麼
- 把 Application 部署到任何機器上
- 將外部流量轉入到指定的 Pod 中
- 偵測 Pod 的健康狀態,隨時根據情況進行 Pod 重啟
- 偵測流量與資源負載(CPU/Memory Resource 等)變化,自動擴展 Pod/Node 數量
Application 運行的歷史
在正式開始介紹 Kubernetes 的基礎元件之前,我們先來講古,聊聊怎麼從單體架構慢慢演變成目前的 Kubernetes 生態。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這是一個沒有雲端的時代,所有 Server 都是實體伺服器。那個年代大部分的 Application 都是採取 JSP 的伺服器架構(SQL query 與 html 都黏在一起的可怕年代 XD),搭配其他的 Service (Process)並透過下 CLI 或者 RPC 的方式進行溝通來完成服務。
可想而知,在一台機器上會跑非常多的 Application 並且都共享同一台機器的硬體資源,如果其中一個 App 的 loading 比較重的時候,該 App 就會佔比較多的硬體資源,其他的 App 就會因為搶不到資源而被影響。如果開多台實體伺服器把不同的 Application 放到不同 Server 上,也會遇到硬體資源浪費的問題,總之非常難做到妥善且有效率的分配硬體資源。
應該很多人都沒有經歷過這個時代(我也沒有,很幸運我只有經歷過 VM 時代),但還是可以把這種部署機器的方式對比成自己本地的電腦,想像一下你再開發的時候,也是需要在你本地的電腦把所有的 Application 與相關的 library 都裝起來,差別只是之前的架構是跑 Production 的產品而已。
Virtualized Environment
為了解決硬體資源分配的問題,在實體機器上裝 VM 的方式就開始慢慢興起。VM 允許在同一台實體機器上安裝多台完整的虛擬機器,並且每一台虛擬機都是獨立的,都各自擁有自己的作業系統與 File System。如上圖所示,VM 的架構中會有一層 VM Hypervisor 負責分配硬體資源並分配給不同的虛擬機器,透過此方式解決傳統機器中搶奪硬體資源的問題。
每一台虛擬機器上都必須要安裝完整的作業系統,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硬體資源的浪費,所以後來出現了 Container。
Container Environment
為了解決 VM 內必須裝完整 OS 所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docker 就出現了!docker 共用了實體機器的 Linux 內核,使得跑在 docker engine 上的 container 不需要額外安裝 OS 就能擁有阻隔環境的效果,省掉了大量的硬體再處理 OS 的資源,並且也擁有自己的 file system,用起來的感覺就像在 VM 裡面使用一樣。除此之外,docker/container 還擁有更小的模組特性,快速啟動關閉的特性,相同硬體資源可以比 VM 的方式多 5 到 10 倍的容器數量。並且 container 的特性也非常適合 microservices 的設計方式。所以在 2014 年起 Docker 開始快速崛起!
Kubernetes Environment
在 docker 崛起後,馬上就開始面臨如何管理在不同機器上的 container 問題。docker swarm + docker-compose 就出現了,但由於是比較早期出的產品,對比 Kubernetes 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沒有跨 Node 的數據儲存概念(可以對比 Kubernetes 的 etcd)等,接著就開啟了大 Kubernetes 的時代。
Kubernetes Cluster
Kuberentes Cluster 是一群機器的集合,由一個 Master Node 與數個 Worker Node (GKE 的上限是 15000 個 Node per cluster)所組成的。通常一個 Cluster 就會包含整個產品或全部服務的環境(當然有 multi-cluster 的環境,但基礎篇我們先不談)。
Master Node
Master Node 就是整個 Kubernetes 的指揮中心,負責控制或管理所有的 Worker Node 與服務(其實就是掌管所有的事)。其中包含掌控所有 API 的 kube-apiserver,儲存所有 cluster config 與數據的 etcd,負責分配 Pod 到各個 WorkerNode 的 kube-scheduler,以及監控與執行所有 Controller 物件的 kube-controller-manager。
kube-apiserver
kube-apiserver 提供整個 Cluster 的 RESTful API,其中包含 Pod 或 Node 狀態變更等。我們從 kubectl 這個 CLI 下的命令也都是打到 kube-apiserver 來處理。主要功能有
- 提供整個 Cluster 的 API
- 提供 Worker Node 之間溝通的管道
- 僅能通過 kube-apiserver 修改或讀取 etcd 內的資料
etcd
etcd本身是個 open source,是一個同時兼具一致性與高可用性的 key-value 群集
資料庫。由於高可用性的緣故,Kubernetes 選用 etcd 來作為 Master Node 上儲存數據的資料庫。主要用來保存網路配置與物件狀態資訊等。這邊的物件幾乎包含所有抽象元件(pod / deployment / secret / role / service 等)。
kube-scheduler
kube-scheduler 的主要功能負責將一個新的 Pod 根據硬體資源的狀態分配到一個適合的 Node 中。但 scheduler 其實是可以聊到很深的,它能夠根據需求進行客製化的 scheduling 設定與調整,未來進階我們再來討論。
kube-controller-manager
kube-controller-manager 是負責執行所有的 controller 物件的主要處理者,常見的 Controller 物件有 NodeController、ReplicationController 與 ServiceController 等。舉例來說當今天 Node 因意外停機時,kube-controller-manager 就會要求該 Node 重啟,或者啟動一台新的 Node 來符合該 NodeController 所要求的硬體資源。ReplicationController 也同理。
Worker Node
一個 Worker Node 對應到的就是一台實體的機器,這些實體的機器可以是不同等級的機器,舉例來說,一個 Worker Node 可以是一個小的 Raspberry Pi,也可以是非常強的 GPU 機器。Worker Node 也是在 Kubernetes 中真正負責運行 Pod 的機器,可以說是運行機器的最小單位。
Worker Node 上主要有三種元件 kubelet、kube-proxy、Container Runtime
kubelet
kubelet 是 Worker Node 上最重要的服務,主要的功能有
- 監控 Pod 與該 Node 的狀態,並通知給 kube-apiserver
- 定期的跟 kube-apiserver 要 Pod 的 Spec,並保證該 Node 的 Pod 都有照著 Spec 執行 (這些規則可能來自於 kubernetes 的 yaml)
kube-proxy
kube-proxy 是跑在 Worker Node 上的一個 Network Proxy,kube-proxy 會監控 kube-apiserver 中關於 service 與 node 的資源變化。並將外部流量打到指定的 Pod 中。
Container Runtime
真正運行 Container 的地方,目前 Kubernetes 已經不支援 docker runtime 了。目前支援的有 CRI-O runtime 與 containerd。
結論
這篇只有簡單介紹了 Application 運行在機器上的歷史與基本的 Kubernetes 元件。當初我剛開始在學習 Kubernetes 的時候也是從這些 Master Node 與 Worker Node 開始看起,但第一次讀的時候並沒有看懂,反而是後面章節教的抽象元件( Pod / ReplicaSet / Deployment / Service 等)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如果這篇基本元件看不懂的建議抽象元件搞懂後,再回來複習這篇,會有 哦!原來底層是這樣跑的!
的感覺。
即便不了解這些基本元件的原理與功能,只要知道 Kuberentes 會有相關的元件幫你做這些事情(同步 Pod 狀態或確認 Pod 會照著 Spec 執行等),對於後續學習高階的抽象元件不會有太大的阻礙。